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财经大学校赛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1-04-23 点击数: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我校党委及校领导班子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围绕“四个融入、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坚决落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校鼓励广大师生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创新、重在过程、能力提升”原则,积极参与到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全国 性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各项活动,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得到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提升、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活动横向交流日益加强。

教育部已经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相关具体部署,为更好地促进我校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就业能力,结合学校目前实际现状,制定本通知,希望各学院能够参考以往竞赛经验和做法,结合专业特色做好项 目谋划,千方百计培育更多好团队、好项目、好典型,力争在省赛乃至国赛取得好成绩。

一、竞赛目的与任务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大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大赛为牵引,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二、竞赛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招生就业处、校团委、研究生学院、校友办、信息管理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2.各学院成立竞赛工作小组,明确负责人及联络人。

三、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四、总体目标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传承跨越时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聚焦“五育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推进赛事组织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创新创业盛会。

五、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 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6.“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以上各类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已获投资(或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参赛项目,请在省总决赛时提供相应佐证材料。

参赛项目可以参加主赛道或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同学们可以咨询指导教师)。

六、赛程安排

1.参赛报名(4月23日-5月25日)。每个项目人数不多于6人。

2.初赛(5月26日-5月31日)。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校内专家对报名材料进行初评,遴选参加复赛项目。

3.复赛(6月1日-6月10日)。创新创业学院组织专家对入选复赛的项目进行评选,竞逐决赛。

4.决赛(6月10日-6月20日)。具体形式根据情况再定,创新创业学院聘请校外专家评选出晋级省赛项目名次。

七、参赛材料及要求

1.各学院组织报名,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cy.ncss.cn)或者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者“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意方式报名。拟参加比赛的项目负责人请加入Q群(760302612)。

   

2.各学院学生还需通过“吉林财经大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服务网”进行项目填报。(具体填报要求另行通知)。

八、组织发动

1.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大赛组织工作,学工办、分团委、指导教师要重点做好宣传动员、团队组建、项目指导、参赛及推荐等工作,积极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大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2.各学院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校友资源,做好创新创业项目筛选推荐等工作。要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3.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将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关于赛事全媒体宣传策划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积极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氛围。参加竞赛的项目根据成绩优先入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园。

                                               


               

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2021年4月23日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联系电话:84539978